|
1.东台市简介
东台市,江苏省辖县级市,由盐城市代管,位于江苏省中部,盐城市最南端,总面积5596.53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175.67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底,东台市辖14个镇,境内驻有江苏省属弶港农场、新曹农场。2022年末,东台市常住人口88.63万人,城镇化率达60.47%。2022年,东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0.52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5:36.3:48.7。
东台古称晏,又称西溪、东亭等。秦,先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汉,属临淮郡海陵县(今泰州)。三国时海陵县时置时废。西晋,东台属广陵郡海陵县。东晋,属海陵郡建陵、宁海两县。唐,东台属海陵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陵县入泰州。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析泰州东北九场四乡置东台县,属扬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厅州制,直隶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隶淮扬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直隶江苏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隶江苏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次年改隶盐城行政督察区,后历属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区、苏北临时行政区、苏中行政)、苏皖边区、苏北泰州行政区。1950年1月改属苏北盐城行政区(1953年1月起称江苏省盐城专区,1970年改称盐城地区,1983年2月改称盐城市)。1987年12月,撤销东台县设立东台市,仍由盐城市管理。
东台市自古以产盐出名。东台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等称号。东台市历史悠久,有护国禅寺,弥陀寺,黄海森林公园,董永七仙女文化园等风景名胜区。其中,董永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台市行政区划图
2.城市愿景
2.1 战略定位
全国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江苏沿海城镇带次中心城市;长三角新兴产业特色基地。
2.2 发展目标
落实盐城市打造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宜居之城的四个“绿色盐城”要求,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锚定“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定位,围绕“四个东台”建设目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等重大战略机遇,打造江苏沿海城镇带次中心城市,建设“美丽江苏”的“东台样板”。
打造江苏沿海城镇带次中心城市;努力建设“美丽江苏”的“东台样板”。2035年,江苏沿海城镇带次中心城市基本建成。
2.3 发展战略
生态立市;品质兴城;产业强市。
3.落实底线管控,优化空间格局
3.1 空间底线管控
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按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划定原则,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66.65万亩,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
永久基本农田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47.27平方公里,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重要滩涂及浅海水域、重要渔业资源产卵场、特别保护海岛5种类型。
城镇开发边界:坚持集约适度、保护优先、安全优先,综合考虑资源承载能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乡统筹、城镇发展阶段和发展潜力,兼顾近期和长远发展,统筹划定东台市域城镇开发边界170.63平方公里。
3.2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要求,基于自身资源环境特点,按照生态优先、特色发展、城镇集聚的思路,形成“一轴一屏、两心三片”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轴:沿 204 国 道城镇发展轴。
一屏:沿海生态屏。
两心:东台市中心城区,弶港副中心。
三片:城镇产业集聚发展片区、农业特色发展片区、陆海统筹复合功能片区。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3.3生态保护格局
构建“一屏四廊、两片四心” 的生态保护格局。东台条子泥是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内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
一屏:落实上位要求,共同筑牢江苏省沿海生态屏障。
四廊:通榆河生态主廊道、泰东河-东台河生态主廊道、安时河-三仓河生态次廊道、何垛河生态次廊道。
两片:里下河水乡生态涵养区、沿海滩涂湿地生态保育区。
四心:条子泥世界遗产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泰东河水源保护区、植物园。
生态保护格局
3.4海洋保护利用
(1)海洋空间分区
海洋生态空间:重要滩涂及浅海水域、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渔业资源产卵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特别保护海岛。
海洋发展空间:工矿通信用海区、游憩用海区和渔业用海区。
(2)海岛分类保护利用
东台市管辖海域共有无居民海岛1个,为外磕脚海岛。领海基点所在无居民海岛划为禁止开发区域。禁止在外磕脚特殊海岛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和其他可能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禁止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领海基点标志。
(3)海岸线保护利用
开发保护目标:节约利用岸线,建立海岸线占补制度。加大滨海岸线保护修复,实施岸线综合整治工程,严格控制岸线开发强度。
分段管控:以海岸线自然属性为基础,结合开发利用现状与需求,东台市海岸线共划定生态岸线、生活岸线和生产岸线3种类型。
4.推进城乡融合,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4.1 构建农业空间结构
构建“一核三区、四园五带多点”的农业空间结构。
一核: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核心区。
三区:西部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和现代农业服务业集聚区;中部精品果蔬和种养循环示范区;东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态康养融合协调发展区。
四园:沿海农食融合大健康产业园;三仓绿色食品加工园;五烈现代农业科技园;头灶下舍集采物流园。
五带:沿5条国省干道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带。
多点:农业产业集聚区。
农业空间结构
4.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分区引导乡村功能
西部:城镇产业集聚发展区,挖掘村庄景观环境和产业基础优势,引导村庄特色发展。
中部:农业开敞发展区,适当加大村庄集聚整合力度,引导农业规模化、精品化发展。
东部:沿海生态保育区,以农旅结合为主,塑造滨海乡村风貌特色。
(2)分类引导村庄建设
集聚提升类村庄:人口有序集中,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覆盖。
特色保护类村庄:特色挖掘展示,补充完善设施。
城郊融合类村庄: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通,公共服务共享。
搬迁撤并类村庄:结合各项建设,有序迁移撤并。
其它一般类村庄:满足基本需求,保持环境整洁,长效管理维护。
乡村风光
5.优化城镇空间,共建宜居幸福城市
5.1 城镇体系结构
完善市域“1+2+13”城镇体系。
1: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由“一城四区”组成,推动提升城市辐射能级和区域竞争力
2:重点镇,培育弶港为市域副中心,发展成为配套功能完善、辐射带动沿海区域的增长极安丰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完善特色服务功能,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3:一般镇/场,按照提高质量、节约用地、错位发展的原则,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宜居型小城镇。
城镇体系
5.2 中心城区功能布局
锚定未来发展方向,培育沿海次中心城市。
一城:主城区,优化商业商务、政治文化中心职能,以“建设精致宜居主城”为目标定位,以有机更新为抓手,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环境品质。
四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南片区、西溪旅游文化景区。
经济开发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产城融合园区建设。
西溪旅游文化景区:深耕爱情文化旅游,构建生态+文化双驱动的绿色发展样板。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焦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做特做强现代化新城区
城南片区:高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宜居新城范本。
中心城区功能布局
5.3 产业园区布局优化
聚园提质,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
省级平台为引领;市级平台为基础;三区联动、东中西协同;集聚集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三区联动,东中西协同”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东台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沿海经济区的整合优化,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配套更加完善,形成“三区联动,东中西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东台经济开发区:以新204国道、344国道和610省道为纽带,整合合金材料产业园、梁垛镇工业园、五烈镇工业园,聚焦电子信息 、高端装备及新材料。
高新技术产业区:整合原东台镇工业园、精密制造产业园、富安印刷包装机械产业园,聚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产业。
沿海经济区:整合三仓镇工业园,着力放大“世遗效应”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效应,聚焦发展大健康、新能源装备产业。
6.增强文化感知,彰显地域魅力特色
6.1 历史文化保护
历史文化价值特色。东西差异的地域格局;源远流长的海盐文化;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构建市域历史文化保护空间格局:
一核:中心城区西溪古城文化展示核心;
一廊:串场河历史文化展示廊道;
多点: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及各类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6.2 城乡风貌塑造
总体风貌特色定位:海韵金滩,森郁绿都。
中心城区空间特色塑造:东襟阡陌连沧海,西溪塔影映亭台。水抱锦街环郭外,范堤烟柳入城来。
城乡风貌
6.3 绿地系统和开敞空间
绿地布局结构:遵循“公园城市”的理念,构建“两心、一环、四廊、多带”的绿地系统,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休闲空间。
中心城区绿地结构规划图
6.4 全域旅游发展
文旅空间格局:一心两核三片五带五基地。
旅游空间发展总体格局
7.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安全韧性城市
7.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市级、镇级(街道)、社区级(村级)”三级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市级公共中心一 主、一副:一主:中心城区,服务全市域,承担区域服务职能;一副:弶港镇,服务东部片区,以康养为特色。
镇级(街道)级公共中心:配置镇区(街道)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初中、小学、幼儿园、文体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设施。
社区(村)级公共中心:按照社区生活圈要求配置幼儿园、文化活动室、室外健身场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设施。
建设便民惠民的十五分钟城乡社区生活圈
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医疗:完善服务均等的医疗卫生体系。
养老:建立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文化:构建普惠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体育:构建多元便捷的体育服务体系。
城乡社区生活圈
7.2 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
市域综合交通网络系统。市域内部15分钟进出高等级公路;城镇之间30分钟可达;盐通泰毗邻城市60分钟可达。
综合交通网络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体系:构建畅达的骨架交通,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力,支撑空间发展,改善居民出行环境,打造“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体系。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